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 139-4811-4011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
不确定环境下,组织应对之道--来自四渡赤水启示
浏览次数:2301
发表时间:2023 - 01 - 13 
关闭 字号  

好文4497字 | 8分钟阅读

作者:宫玉振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,BiMBA商学院副院长、学术委会员副主任、EMBA学术主任。


毛泽东曾说,四渡赤水是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“得意之笔”。《长征组歌》中也有一句话: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。”


我所在的商学院有一个专门的课程,就是四渡赤水。开这个课程,就是想通过这个战例,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才是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与领导力。

宣传图片.png

草鞋没样,边打边像



如果我们还原一下四渡赤水整个战役的经过,就会发现,四渡赤水并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。一渡赤水的时候没有想到要二渡,二渡赤水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要三渡。但是,三渡赤水的时候想到了四渡。


可见,四渡赤水是一个不断试错与学习的过程,是一个不断根据环境调整方案的过程,也是一个不断在机动中寻找新的机会的过程。


这就是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。在不确定的环境下,战略不可能完全事先设计好。就像四渡赤水一样,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开放的、探索可能性的过程,进而是动态的演化过程。


有句话叫:草鞋没样,边打边像。战略一开始只能是一个框架、一个假设、一个初步的计划,最终的战略路线是在打的过程中一步步明晰起来的。


战争的特点是什么?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,而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。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看到结果,没有人对大势的理解能够一步到位,更没有人能一次性地看清所有的过程和细节。同时,战争必须有计划,没有计划或者计划漫不经心,从来都是战略的大忌。但是,在战争史上,完全按照计划来实现的战略,只能是例外,而不可能是常态。


这就是战争中最大的悖论。


所以,好的战略计划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素。一方面,一定要提供清晰的战略意图作为行动的基本框架。就像四渡赤水的战略意图,是要北渡长江。有了这样的战略意图,就可以为组织的行动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总体的方向。


但是另一方面,在行动方案中,还要给种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留出足够的随机应变、临机处置的空间。你必须适应环境,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,必须随时准备迎接意外。就像四渡赤水,如何达成北渡长江,要因敌、因地、因时而动。


宣传图片.png


在这样一种环境中,你的战略和计划不可能是事先一次性的决策,更不可能是仅靠逻辑推导、甚至凭空想象基础上的决策。不要奢望一次性就可以制定出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,然后完美地执行到底。


你一开始所能明确的,最多是总体的战略意图和大致的战略方向。你所能提出的,最多是基本的战略假设和初步的行动计划。你的总体战略意图要保持不变,但最初的行动计划,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,大概率是需要修正的,甚至可能全部放弃。


因此,在动态的、不确定的环境中,更需要依靠对变化环境的感知、对未来走势的前瞻,而不只是依靠此前制定的战略计划来取胜。


明茨伯格曾经警告说:千万不要把战略变成马的眼罩。战略可以使组织直线前进,但僵化不变的战略思维,会让组织失去观察周围世界的眼光。


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



孙子在谈到用兵时,有一段精彩的话:“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战之,敌则能分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”核心思想就是,要根据对手的情况、双方的实力对比,来决定打不打、如何打,避免计划与行动的僵化。


相比国民党军队的正规战、阵地战,共产党军队更擅长游击战、运动战。什么叫游击战?“游”而后“击”。什么叫运动战?“运动”之后再“战”。把“走”和“打”结合在一起,“走”是为“打”创造条件,“打”是建立在“走”的基础之上。共产党军队的战争,从红军时期,到抗战时期,再到解放战争时期,都是这样打的。


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,毛泽东曾给各个军团发过一封电报:“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,有时向东,有时向西,有时走大路,有时走小路,有时走老路,有时走新路,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。”


所以,这种打法展现了红军高度的随机应变、灵活机动、流动性和响应能力。更主要的是,这种打法还可以让对手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之中。


战争永远是不确定的,这对战争双方来说都是如此。所以,关键是谁能够尽量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性,同时增加对手的不确定性。给自己尽可能大的确定性,把最大的不确定性给对手,就可以增加自己取胜的概率,尤其是对弱者来说。


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,战争就成了拼资源、拼实力、拼消耗。在这种环境下,弱者很少有颠覆对手的机会。


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,弱者反而可以充分利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机会,通过机动灵活的行动、虚虚实实的策略,给对手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,让对手发生更大、更多的错误,使对手的整个作战体系陷入崩溃,从而为自己打败对手创造条件。


四渡赤水中,红军的机动,从自己角度来说,是寻找机会的过程,从对手角度来说,则是制造混乱、让对手防御体系在手忙脚乱之中出现大漏洞的过程。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机会,就是这样涌现出来的。




所以,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排斥不确定性,相反会接纳、拥抱、顺应、利用不确定性,甚至有意给对手制造更大的不确定性,由此把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发挥到极致。这样的不确定性,就成了打败对手或拉开和对手距离的最好机会。


不过,要想做到这一点,你就不能依靠常规的、线性的战略思维,你的战略思维必须是弹性的、开放的、灵动的、随机应变的,不能陷入偏执与片面。


在真正的战争中,形势永远是易变而不稳定的,它就像水一样,会持续不断地流淌演变。


正是因为形势的这种易变性,所以在真正的高手看来,任何失败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机会,任何成功也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风险。这就需要你的思维高度灵活。


打造水一样的组织



要真正做到战略上的机动灵活,除了思维的弹性,还有一个条件,就是必须有一个柔性的、灵活的、敏捷的、适应性的组织


长征的时候,红军在组织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敏捷。红军基本上就是三级指挥体制:中央、军团、团,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扁平化。而且,中央与军队一起行动,中央做了决策,马上就可以行动,所谓“头过身就过”,机动应变能力极强。


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组织中,上下沟通效率极高。一线的信息可以迅速传到中央,一线指挥员的建议也可以迅速成为中央决策的参考和依据。


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,决策就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一小部分人做出,然后交给其他人来执行这样一个僵化呆板的过程,而是一个上下不断互动和反馈的过程。


组织也因此可以高效地将一线的真实变动迅速纳入到决策之中,并做出最优选择,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了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

商业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。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,行政人员会越来越多,组织成员会越来越忙,而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。再优秀的组织,一旦出现官僚化,就注定会走向平庸,而平庸化的组织又注定会走向衰败。


所以,在今天,大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,大概就是如何在保持正规军规模优势的同时,保持游击队那种敏捷与活力。任正非就警告华为说:方向可以大致正确,组织必须充满活力


用德鲁克的话说,在动荡的环境中,一个组织“必须做到既能够经受住突如其来的打击,又能够充分利用突然的意外的机会”。


这是一种典型的敏捷型组织,它可以随时在行动中调整计划和改变目标,可以适应多种作战环境、作战条件、作战形态,也可以完成多种作战任务。它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迅速调整资源配置的能力。


这也就是孙子所说的水一样的组织。这样的组织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。




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



当然,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:随机应变,不断调整,那还要战略干什么?战略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?


不是的。行军路线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背后,第一个不变的因素,是一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的战略意图。四渡赤水是一个不断调整方案的过程,但是四渡赤水有一点没有变,就是北渡长江到四川去。


当然,战略意图只是相对稳定,是阶段性的,从长远来说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。所以,不同的战略阶段就会有不同的战略意图。


就像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的战略意图是挫败国民党的进攻、保卫苏区;长征时红军的战略意图是寻找落脚点、重建根据地;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、新四军的战略意图是巩固和发展壮大根据地。


在组织阶段性的战略意图背后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不变因素,就是组织的使命与愿景


回头看四渡赤水,我们会发现,在不断转换作战方向的过程中,虽然部队有情绪、有困惑,甚至有质疑,但是即使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下,红军也没有散掉,全体将士始终坚决执行命令。


为什么?因为有一个最深层的东西从来没有变,就是共产党军队的政治目标和追求,以及对于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的信念与信心。


环境是不确定的,人的理性是有限的。当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时候,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对未来的强大信念,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坚定的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。


马云讲过一句话:“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”真正的远见往往来自强大的信念。当有了清晰的使命和愿景,就会拥有足够的穿透不确定性迷雾的眼力和定力。


只要有助于实现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这个使命,挑战再大也要做,比如云计算。而只要与这个使命无关,机会再好也不做,比如自营电商。


我们不妨看一下组织进行战略决策的全过程:

 组织在对大势做出判断的基础上,找到自己清晰的使命。

 因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,就会比别人看得更远,知道所要达到的终局,也就有了愿景。

 有了愿景,就知道要到哪里去,也就明确了大致的战略方向。

 大的战略方向有了,组织上下就会形成战略共识,并明确阶段性的战略意图。

 有了阶段性的战略意图,就可以根据当前的战略环境,制订计划,并采取行动。


再反过来看,在不确定的、多变的环境下,组织的行动必须随机应变,计划也必须随时调整。随机应变与计划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阶段性的战略意图,走向要去的大的战略方向。而战略方向的终点就是在远见中所见的终局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为了实现清晰的使命。


从使命到行动再回到使命,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。你的变化与调整不再是无目的、无方向的随波逐流,而是使命和战略意图指导下的灵活应变。你就能真正做到变与不变的统一。你的灵活应变就会为组织上下所接受,并且变成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

所以,组织的信仰与使命越坚定越好、越清晰越好,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手段与路线越灵活越好、越敏捷越好。坚定的使命与灵活的路线相结合,是所有好组织的共同特点。


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在不确定的战略环境中,最大的战略能力就是感知、驾驭和利用不确定性的能力,甚至包括给对手制造更大的不确定性的能力。


这就要求我们把不确定性作为常态,并且主动地去塑造未来和创造未来。在不确定的环境中,创造未来永远比预测未来更为重要。


所以,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,并把战略变成利用不确定性来创造机会的过程,让不确定性变成我们的朋友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成为不确定环境的最大受益者。




* 本文摘编自作者新书《善战者说: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》(中信出版集团)。